长泰古厝九厅十天井 一本立体的活史册
古厝的天井沐浴着阳光。
四方的天井上空,星光流转,一座闽南典型府第式建筑风格的古大厝,傍着龙津江林墩溪河段的潺潺流水,恍然屹立了两百七十多年……
当我寻着奶奶的足迹,驱车来到长泰县枋洋镇林墩地区的石横村下圩社,古厝的大木门吱吱呀呀,热心于林氏家族事业的清福叔把我带进了一本内藏九厅十天井的家族立体史册中。
古厝很安静,居民们一部分搬了出去,还有少许的锅碗瓢盆带着黑色的锅灰,安详地看着天空。相传古厝的原主人为闽林公第47世、下林公第12世林丛,是五代后唐金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上柱国林珊的后代,于清朝雍正年间从安溪县前往林墩下圩村(今石横村),并繁衍生息。大厝始建于清朝雍正1730-1750年间,建筑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背依石横山和庵仔尾山(当地人将这两座山称为门闩山),坐西朝东,占地四亩有余,左右户厝相抱,可谓是“依山傍水巧人家,宝地大厝锁灵气”。
一位阿嬷坐在天井边,她身边横卧着一个两米多长的巨石,气势庞然,据说是与大厝共同出现在这里的“灵石”,两百多年在此镇宅辟邪,让人肃然起敬。我再继续迈出探寻的步伐,景致之深令人惊叹,无声之间,古厝处处讲述着两百七十多年的气派与沧桑。大厝一共三落,分为头落、中落和后落,亦即三进三开间,两边带护厝,具有与宫庙相同的规制,即“皇宫起”。从正大门进入,依次是照壁、正门、天井、厅堂、厢房、后天井、后厢房,依中轴线展开,层层递进。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四个小天井,在小天井外两侧各分布着三套“两房一厅”,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此共九个厅堂,十个天井,三十个房间。客家古民居中有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泉州一带也有皇宫式古民居,但在漳州一带,如此结构的民居还属罕见。厅堂相隔,彰显古厝气魄;来来回回,演绎“曲径通幽”。
清福叔说,早期古厝内的家家户户皆挂竹门帘,外人一进,宛入迷宫,因为古厝的门足足有53个,公用门有36个,常常发生客人迷路难以走出的状况,我不禁哈哈大笑,祖先盖的房子还能做大型迷藏。古厝无言,但精致有声。古厝的十个天井采光性强、活动空间大,居住的林氏子孙自得其乐。排水暗沟从天井边缘到三落建筑周围都贯通,靠近溪边的一侧墙体采用强韧的植物做为篱边护在墙体两侧构筑而成,具有较高的防洪设计理念和建筑艺术。两百六十多年前的民居建筑还引入了“两房一厅”的布局理念,让后世子孙安享小家与大家的乐趣。
一本立体的活史册,不仅有精致的结构排布,还有娓娓动人的诉说缠和在脉络间,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激励后人。古厝的整体结构对称,但其墙体的构筑又暗藏玄机,大厝右侧墙体采用长条形石板与砖块混砌,而左边墙体却是大鹅卵石与砖块混砌。相传,这是由于这两部分建筑在不同的时期由林丛及其夫人杨氏构筑而成的。年轻的林丛勤劳致富,从事农贸生意,后来成为林墩经营烟草生意的第一人,建立林墩烟行“菸草行”和“春记”,他选购本地上等烟叶,进行刨丝烘焙加工,烟叶口碑很好,“春记”烟丝销往灌口、厦门岛内,还经水路远销汕头等地,获利颇丰而成为当地首富,如今的石横村还有叫做“烟行”的地方,可见当时烟草事业影响之大。
林丛在林墩下林(今石横村下圩)盖起了一座“九厅十天井”的大厝,大厝完成了中落和右落的建筑,采用大石板与砖石混砌结构。此时,林丛萌生了进一步开拓烟行生意的想法,他远赴外国开拓业务,留下妻子杨氏。两三年的时光荏苒,林丛风尘仆仆归来,行至白盘岭处听说自己家的大厝竟然已将三落全部盖完整了,林丛不敢贸然回家,在附近的村庄先住了下来,进一步打听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妻子并没有改嫁,而是靠辛勤的劳作完成了自己未盖完的大厝。百感交集的林丛匆匆回家,与相别已久的妻子含泪相拥。此后,林丛还开垦了今下圩一百多亩的良田,砌筑一条约一千米长的防洪沟和一条七八百米长的饮水排灌管道,并在大坝头以内构筑约一千米长的防洪石堤,为林氏子孙、乡村邻里奠定了抗洪、排涝、灌溉的坚实基础,杨氏也将她精湛的纺织技术广为传授,造福后世子孙,传为佳话。如今,林氏族谱由于历史上洪水的侵袭已丢失,墙体之玄机成为林氏家族励志传奇的历史见证,“夫妻同心盖大厝”的故事亦成为这座“同”字形建筑最动人的注脚。(记者 戴艳霞 文 林江华 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